- 1
- 評論
- 收藏
柴俊勇:力戒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
來源:政協頭條 | 2023-03-17 16:17
字號

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基本工作方法,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。到基層調研實在是一件好事情,可以接近基層的干部群眾,可以體察民情、了解民意。習近平總書記在《談談調查研究》一文中指出,在當今的現實中,有少數黨政機關、管理部門、某些領域,調查研究染上了形式主義的病癥,這不僅嚴重影響決策的科學性,妨礙黨的路線、方針、政策的貫徹落實,也損害領導機關、領導干部的形象。
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,歸納起來有六種:一是“事前踩點”。領導尚未下到基層之前,機關干部或地方早已經派人把領導想要走的地方走了好幾遍,此舉謂之“踩點”,就是把上級領導同志可能走過的地方都走到,事先演練一番,凡是上級領導同志有可能經過的路線,都已經打了招呼,什么可以讓看,什么不讓看;什么能說,什么不能說,都一一作出具體的安排。這樣一來,上級領導同志深入基層,就算他看得再仔細,問得再具體,也不會露出馬腳來。
二是“改換場地”。名為下基層調查研究,實際上卻是到基層發表高見,沒有深入群眾和基層干部中,沒有耐心聽取群眾和基層干部的匯報,下車伊始就夸夸其談,把調查研究變成結論的預設,按需求證,合則取、不合則棄的工具。
三是“裝模作樣”。不是放下架子、撲下身子,傾聽群眾呼聲,體察群眾情緒,感受群眾疾苦,而是走走套路、做做樣子,層層陪同,走規定的路線,看示范的樣板,聽標準的匯報,蜻蜓點水,走馬觀花,使調查研究成為“精品游”“盆景展”“報喜會”。
四是“回避問題”。不敢直面矛盾,不敢深究問題,怕揭短傷和氣,怕細究得罪人,怕深入弄得自己脫不開身,喜好總結經驗,歌功頌德,對問題輕描淡寫,點到為止。對策建議,避實就虛,籠而統之。
五是“調研脫節”。只調不研,停留于點上情況、表面現象,不能由此及彼,由表及里,去偽存真,只是淺嘗輒止,簡單作結論,匆忙下指示,研而不實,滿足于上互聯網搜,到圖書館翻,請基層單位報,聯合高校院所作課題,堆砌拼湊,洋洋萬言,新概念與新名詞亂飛,圖標與模型狂舞,對策建議就像小山羊的尾巴,既短又臭,還不管用。
六是“不重運用”。有的倒是真調研,下了不少苦功夫,但成果出來,卻熱衷于待領導批示,送刊物發表,對調研成果的運用和效果不聞不問,結果是調查多、研究少,情況重、分析淺,問題還是問題,建議還是停留在紙面,對實際工作推動不大。
我們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,新情況、新課題層出不窮,老問題、老矛盾有新變化,新經驗、新倡導火花閃現。這些“新”折射著紛繁復雜的現象,提示著前進路上的風險,蘊藏著社會進步的密碼,散落著群眾智慧的靈光。然而,這些必須也只能靠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發掘、梳理、歸納、提煉、升華,最終產生不斷前行的智慧與力量。調查研究的成果和質量如何,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,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。習近平總書記以毛澤東同志 1930 年在尋烏縣調查研究時直接面向各界群眾開座談會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范例,要求領導干部學習毛澤東同志這種深入、唯實的作風。在這個意義上講,調查研究是黨風、政風的再現,是真實事求是還是假實事求是的試金石。
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,實質上削弱和阻斷了我們黨的群眾路線,輕則勞民傷財,影響形象;重則誤導決策,失信于民;久之,誤國殃民。倘若不根除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,反任其恣意加重,無異于在閉目塞聽中推進我們的改革、建設與穩定,如何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,如何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又如何能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,對人類作出較大貢獻?
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,而且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得失成敗,尤其是領導干部,更應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。只有真正沉下去,奔波在基層,重視并且善于調查研究,才能了解真情況,發現真問題,找到真藥方,站在新的前沿。如是,才能不斷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前行的智慧與動力。
(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、第十二屆上海市政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)
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,歸納起來有六種:一是“事前踩點”。領導尚未下到基層之前,機關干部或地方早已經派人把領導想要走的地方走了好幾遍,此舉謂之“踩點”,就是把上級領導同志可能走過的地方都走到,事先演練一番,凡是上級領導同志有可能經過的路線,都已經打了招呼,什么可以讓看,什么不讓看;什么能說,什么不能說,都一一作出具體的安排。這樣一來,上級領導同志深入基層,就算他看得再仔細,問得再具體,也不會露出馬腳來。
二是“改換場地”。名為下基層調查研究,實際上卻是到基層發表高見,沒有深入群眾和基層干部中,沒有耐心聽取群眾和基層干部的匯報,下車伊始就夸夸其談,把調查研究變成結論的預設,按需求證,合則取、不合則棄的工具。
三是“裝模作樣”。不是放下架子、撲下身子,傾聽群眾呼聲,體察群眾情緒,感受群眾疾苦,而是走走套路、做做樣子,層層陪同,走規定的路線,看示范的樣板,聽標準的匯報,蜻蜓點水,走馬觀花,使調查研究成為“精品游”“盆景展”“報喜會”。
四是“回避問題”。不敢直面矛盾,不敢深究問題,怕揭短傷和氣,怕細究得罪人,怕深入弄得自己脫不開身,喜好總結經驗,歌功頌德,對問題輕描淡寫,點到為止。對策建議,避實就虛,籠而統之。
五是“調研脫節”。只調不研,停留于點上情況、表面現象,不能由此及彼,由表及里,去偽存真,只是淺嘗輒止,簡單作結論,匆忙下指示,研而不實,滿足于上互聯網搜,到圖書館翻,請基層單位報,聯合高校院所作課題,堆砌拼湊,洋洋萬言,新概念與新名詞亂飛,圖標與模型狂舞,對策建議就像小山羊的尾巴,既短又臭,還不管用。
六是“不重運用”。有的倒是真調研,下了不少苦功夫,但成果出來,卻熱衷于待領導批示,送刊物發表,對調研成果的運用和效果不聞不問,結果是調查多、研究少,情況重、分析淺,問題還是問題,建議還是停留在紙面,對實際工作推動不大。
我們處在百年未有的大變局,新情況、新課題層出不窮,老問題、老矛盾有新變化,新經驗、新倡導火花閃現。這些“新”折射著紛繁復雜的現象,提示著前進路上的風險,蘊藏著社會進步的密碼,散落著群眾智慧的靈光。然而,這些必須也只能靠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發掘、梳理、歸納、提煉、升華,最終產生不斷前行的智慧與力量。調查研究的成果和質量如何,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,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。習近平總書記以毛澤東同志 1930 年在尋烏縣調查研究時直接面向各界群眾開座談會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為范例,要求領導干部學習毛澤東同志這種深入、唯實的作風。在這個意義上講,調查研究是黨風、政風的再現,是真實事求是還是假實事求是的試金石。
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,實質上削弱和阻斷了我們黨的群眾路線,輕則勞民傷財,影響形象;重則誤導決策,失信于民;久之,誤國殃民。倘若不根除調查研究中的形式主義,反任其恣意加重,無異于在閉目塞聽中推進我們的改革、建設與穩定,如何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,如何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,又如何能走進世界舞臺的中央,對人類作出較大貢獻?
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,而且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的得失成敗,尤其是領導干部,更應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調查研究。只有真正沉下去,奔波在基層,重視并且善于調查研究,才能了解真情況,發現真問題,找到真藥方,站在新的前沿。如是,才能不斷為國家和社會提供前行的智慧與動力。
(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、第十二屆上海市政協學習委員會常務副主任)
責任編輯:丁元圓

- 1
- 評論
- 收藏
相關推薦